除了饿的时候,你还会在什么情况下吃吃吃?
升职加薪、考试通过、喜得贵子……开心的时候,吃一顿庆祝一下;
失恋分手、压力山大、寂寞无聊……不开心的时候,“没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吃一顿”。
嘴巴寂寞,吃块饼干;开完会,吃包薯片放松一下;有点紧张,嚼块口香糖缓解一下。
你看,“吃”在很多时候,已经脱离了“解饿”的原始意义。吃,在更多情况下,为我们带来的是心灵上的抚慰,特别是对负面情绪的缓解。
那么问题来了,吃完之后,那些负面情绪真的消失不见了吗?并没有,而且更糟糕的是,和压力、无聊、焦虑、烦躁一同回来的,还有沮丧——来自对自己的恼怒和指责:我怎么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呢?说好要减肥的,又破功了!
这就是“情绪化饮食”在《驾驭情绪的力量:7步终结情绪化饮食》这本书里,“情绪化饮食”指的是:一个人并非生理上的饥饿需要,而是受到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驱使,而去进食,想在短期内为自己提供一种舒适的感觉。那些负面情绪可能是无聊、紧张、孤独、悲伤、焦虑、失落等等。
驾驭情绪的力量:7步终结情绪化饮食京东官方店旗舰店¥37.8购买01.饮食与情绪:如何辨别正常的饮食和情绪化饮食?
情绪化饮食有一些很典型的表现,比如,明明已经吃饱了,但心里还是不满足,还要继续吃;特别想吃某种食物,大量经常性地吃这种食物或者零食;在经历压力事件的过程中或之后吃东西——在开完给领导汇报工作的会议之后,办公室找零食的声音此起彼伏。
总之,因为情绪原因而吃的人,往往是为了舒缓自己的情绪,或是希望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体验到片刻轻松。
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通过吃让自己感觉好一点,也很正常啊。
情绪化饮食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陷入情绪化饮食之中,除了不能真正改善负面情绪,还会有巨大的副作用。
饮食带来的缓解情绪的作用,存在强度递减效应。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吃”来改善情绪,那么不管是火锅还是奶茶,它们带来的安慰作用都会越来越小。慢慢地你会发现,连它们都“不香了”,甚至你会对食物麻木不仁,吃得越来越多,感受到的快乐却越来越少。
随之而来的,就是健康问题——肥胖。《复仇者联盟4》里的雷神索尔,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因为没能手刃灭霸而陷入悲伤失望之中,颓废沮丧地用啤酒、爆米花、炸鸡把自己一个神明,吃撑了啤酒肚油腻胖子。
而过度摄入一些食物,更是会对身体机能带来 ——高油高脂肪带来的“三高”症状,过多蛋白质损害肾脏等等。
情绪化饮食,还有可能带来心理疾病,比如暴饮暴食症和神经性厌食。吃完又后悔,下定决心接下来健康饮食,但又因为情绪原因而再次吃个不停,如此一再循环,仿佛一个无底洞,停不下来,只能往下坠。
02.追根溯源:情绪化饮食,我们无法驾驭情绪的根源在哪里?
解决情绪化饮食的关键,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情绪。
用错误的方式对待情绪,用吃来逃避情绪带来的感受,结果并不理想。同理,用运动、刷剧、抽烟、酗酒来处理情绪,同样都是不合理的处理情绪的方式。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并不合适的应对情绪的方式?
可以归结为三大原因:
个原因,无法驾驭欲望——想要不代表需要。
你想要吃一个蛋糕,这是想要还是需要?如果吃不到,或者一直劝自己热量太高不能吃,结果会怎么样?“蛋糕”就是一个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负面情绪随之而来。你会觉得委屈:我这么辛苦工作,连块蛋糕都不能吃吗?会觉得焦躁不安,似乎只有立马吃到嘴里的蛋糕才能抚慰;会生莫名奇妙的气,看什么都不顺眼。而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放大了吃蛋糕的欲望。吃还是不吃?天人交战,心里两个小人不断打架。
看起来,欲望似乎必须得到满足,否则会愈演愈烈。但是《驾驭情绪的力量》指出,“满足欲望并不能消除欲望,反而会加强欲望。我们越是对欲望屈服,就越会有更强烈的欲望,而抗拒能力则会越来越低。”
欲望和情绪,都是生活中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它们像潮水一样,起起伏伏、来来去去。
这时候,不妨退一步,怀着好奇心看一看,欲望的强度,究竟会随着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去评判欲望是好是坏,容许自己有这样的欲望,也允许自己去感受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感觉。
书中作者称之为“正念”,带着觉察,专注于当下,不做好与坏的判断。
所谓“静能生慧”,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因此慢慢形成一种新的习惯,比吃或者不吃本身,收获更大。
第二个原因:掉进思维陷阱和认知偏差之中。
跟同事打招呼对方没回应——他是不是看不起我?别人可能只是太专注了而已;
给伴侣打电话没打通——她时不时不爱我了?是不是在外面有别的狗了?事实正面可能只是对方在电梯里信号不好;
面试的时候地方打了个哈欠,这次又没戏了吧……对方可能是昨晚真的没睡好啊。
戒烟戒了好几次都没成功,肯定这辈子都戒不掉了——然而数据表明。第5次决定戒烟的人,比 次决定戒烟的人,成功率更高。
把头脑里的判断、想法、观念投射到现实之中,而不顾事情真相如何,是我们最容易陷入的“思维陷阱”,也有人把它叫做“认知偏差”。
对付思维陷阱,不妨多问自己几次:这是事实吗?是客观的吗?
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着接纳自己的担忧、不笃定、不自信。心理学有一个专业术语——“抱持”,原意是指是母亲能满足婴儿早期的各种生理需要,引申开来,就是不做评判地接纳,在包容的基础上,把握住内在心理的涌现。
“你没法选择什么东西会进入你的思维,但是你可以选择如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