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在很多国家就是中国啤酒的象征。
“在美国超市里,青岛啤酒是唯一一个贴着中国商标的瓶装啤酒(逼格远远高于百威,嘉士伯,喜力和克罗那)。”
“上个月在非洲中餐馆来了葡萄牙一家人吃饭,点完之后跟服务员要青岛啤酒。”“继遇到印度人、美国人、欧洲人、伊斯兰国家的人、东南亚国家的人(具体不知道哪几个国家的只能十分笼统概括了)之后,今晚遇到了三个韩国人抱着一扎青岛啤酒来买雪糕。”
但是青岛本地人喝的最多的却不是大绿棒。
△法国超市货架上的青岛啤酒。
在炎热的夏季,青岛人喝的最多的是都是啤酒厂当天出厂当天出售的散啤。
△一桶大概有四十斤。
虽然用塑料袋装散啤已经成为青岛最local的玩法,但青岛本地人绝对不会用吸管就着塑料袋喝啤酒的,一定要赶快拎回家找个铝盆倒出来才对。
△泡沫越丰富越新鲜。
△开车也不耽误。
别的地方喝酒是挑牌子,百威、雪花或是青岛,而青岛人是挑厂。
对于大部分青岛人来说,啤酒只分四种,一厂、二厂、四厂和五厂的。外地人可能喝不出差别,老青岛人一口就分得清楚。
一厂是青啤最正宗的原产地(里面大都是德国人留下的设备),酒质最好,产量小,所以卖得贵。
二厂主要生产我们最熟悉的大绿棒、易拉罐和纯生。四厂是原来的崂山啤酒厂,当地“酒彪子”喜欢喝。五厂曾经是崂山自来水厂,虽然起步晚但质量也不错,大排档里的桶装原浆和鲜啤大多是五厂的。
△在青岛“酒彪子”这个词是用来指那些嗜酒如命,
喝到兴头要人命的大爷大叔大哥们。
青岛啤酒厂还会经常外流出一些出口无标啤酒,青岛人叫它叫“马蛋子”(青岛话光头的意思)啤酒,没有质量问题,只是灌装的时候会有瓶里液面高低的问题才被择出来处理,好喝酒的啤酒厂职工一般愿意买这种无标酒喝,要是碰上奥古特,纯生的无标酒,更是抢疯了。不过这些年基本见不到了。
△马蛋子啤酒
啤酒是流淌在青岛人血液里的信仰。
△用塑料袋喝散啤和论斤吃蛤蜊的青岛人,
坐拥亚太地区最牛X医院。
“我妈是离青啤厂子最近一所小学的老师,在当年青岛过年一家才供应五瓶啤酒的时期,会被家长赠送内部啤酒票,一张购买一箱24Xml大棒青啤,老爸当兵在外服役,我妈在啤酒快要过期的时候,会逼迫我一顿饭必须喝掉一瓶,当时我小学二年级。”
“上初中的时候,体育课后班长会提着一把两升的铝制大水壶,用班费去校外小酒馆打酒,回来全班不论男女对着壶嘴吹,喝之前先给下节课任课老师倒一茶缸子。”
△肯德基在青岛卖啤酒,
全国独一份的套餐。
在青岛,有啤酒的地方就有蛤蜊。
不管你是在野馄饨摊还是海鲜酒楼,最地道的点菜方式是把“酒”的音后面拖一个英文u的长音,来最大程度模仿青岛贵妇的口音,并要挑剔一厂二厂五厂,甚至炒盘蛤蜊也要问问是不是红岛的。
贝类的品种很多,蛤蜊、牡蛎、海虹等等,青岛人却独爱蛤蜊。别的地方的人傍晚在树下坐着拉呱(山东方言里聊天的意思)的时候啊都爱嗑点瓜子,青岛人民嗑的却是蛤蜊。
“海虹的肉太紧,香是香,没有鲜味。广东人喜欢生蚝,加上蒜蓉粉丝烤,对喜欢吃原味的青岛人来说,牡蛎过于鲜,鲜得发恶了,也不好吃。”
△青岛的各个海鲜大排档里,
点炒蛤蜊和清蒸蛤蜊的不一定是本地人,
但点辣炒和酱爆的十有八九是外地人。
“炒蛤蜊要连壳一起放进嘴里,你得用手拿着开口的蛤蜊,舌头抵在贝壳上,用舌头和牙齿把蛤蜊肉刮出来,舌尖对贝壳上的油香味最敏感,这样吃才能让舌头充分接触贝壳,香味、鲜味一起留在嘴里。你们的吃法尝不到贝壳香,只剩下肉的鲜美了。”
如今很多老青岛人,还有着计划经济时期喝啤酒的记忆,想买啤酒得靠介绍信和酒票。人们常常手里拎着暖壶,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把吃饭用的大碗摆在柜台上,服务员拿起大勺子,从大缸子里舀起啤酒来,一碗一碗地倒满。
△青岛人的饮水机是用来装啤酒的。
由于从小喝青岛啤酒长大,很多青岛人接受进口啤酒都有难度。
这不,家里喝的啤酒全是过年从青岛自驾车拉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