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酿啤酒百科038德国啤酒篇之Berl

柏林小麦啤酒是自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在柏林周边地区逐渐发展起来的啤酒风格,其主要特点为柔和的酸涩味并伴有些许果味特征,这些特征使其享有“北方香槟”的称号。

柏林小麦啤酒的起源应该说是模糊不清的,围绕着这种风格的发展、演化有几种互不相让的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法国移民先来到弗兰德,从弗兰德酿酒师那里获得棕艾和红艾酿造技术,十八世纪移民柏林时也带来了弗兰德人的酿造技艺。另外一种说法指向据说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一款比较流行的名为Halberst?dterBroihan的啤酒。也有种说法,说这种啤酒是汉堡酿的一款不出名啤酒的仿制版,还有一些人声称早在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就有历史文献中提到过波林小麦啤酒。

据我们所知,柏林周边酿制的小麦啤酒最初不是酸的,而且与较浓的棕色啤酒相比颜色浅、更适宜饮用。这类啤酒大多在3%ABV左右,大多采用50%大麦和50%小麦出糖。有趣的是麦汁未经熬煮且啤酒花的用量很低。考虑到麦汁未经熬煮,所以啤酒花经常不是加入到熬煮锅里,实际上啤酒花是加到水里熬煮,与出糖过程同时进行,然后经过熬煮的啤酒花会与出糖醪液混合以提高出糖温度,这是浸泡出糖的其中一个版本可以使早期的酿酒师在不采用decoction技术的情况下达到不同的出糖温度。啤酒花也会加入到出糖过程中,为了使过滤罐流出的麦汁更加顺畅,罐底会垫一层稻草作为假底。

由于麦汁未经熬煮灭菌,不难想象凉凉的麦汁中存活着大量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群落,所以有必要快速启动发酵来抑制大多数破坏性的微生物。即便如此耐热,乳酸菌还是得以存活,并协同进行麦汁发酵,使酿成的啤酒干爽并呈轻微酸味。这不是真正的像蓝比克啤酒那样的自然发酵,是投放了酵母但在发酵之前麦汁中酵母和细菌微生物并存。其他微生物是在麦汁备制过程中得以存活的,而麦芽本身就含有大量的乳酸菌,发酵过程在木桶中进行,木材多孔,很难消毒。

因此我们可以对三个可能产生酸味的步骤加以区分:1.出糖过程中(特别是醪液在低温下过久停留);2.发酵过程中(主要是由于酵母交叉感染);3.储存过程中(主要是由于储存容器中的微生物群落)。

结果会使一系列啤酒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酸味(尽管十七、十八世纪的啤酒发酸并不少见),啤酒变酸意味着它们通常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现代的柏林小麦啤酒开发的比较晚。十九世纪许多柏林的啤酒厂专门生产柏林小麦啤酒,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该风格才开始逐渐衰落。这些啤酒厂采用的酿造技术与早期的酿造工艺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就在于发酵经过更好的控制,特别是发酵及储存阶段酵母和乳酸菌的比例(细菌浓度平均约为酵母浓度的20%)。

在十九世纪柏林小麦啤酒最受欢迎的顶峰时期,这种啤酒是柏林最受欢迎的饮料,有近家左右的啤酒厂在生产。十九世纪中期柏林小麦啤酒并非顺风顺水,在欧洲它享有原产地保护,只能在柏林市范围内生产,而这种保护政策并未拯救柏林小麦啤酒(已成为一种很少见的品类),只有BerlinerKindl和Schultheiss两家商业化酿酒公司全面生产,这两家啤酒厂也不再采用“酵母菌+细菌”混合发酵,细菌发酵是分开进行的,成酒需要经过混合调制已达到限定的酸度。啤酒酒体颜色非常浅,略显朦胧,泡沫丰富,味道很特别(其特别之处在于令人耳目一新,但味道稍显单纯)。近年来柏林小麦啤酒在精酿啤酒商之间得以复兴。在德国已进行了小规模试验性质的酿造。人们发现成酒很好喝且口感复杂,不需要再调入糖浆。美国精酿啤酒商也正在围绕酸啤酒风格这种新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风格,开始生产柏林小麦啤酒。尽管美国离柏林及其原产地保护很远,正在成为生产和享用这种令人难以抗拒的古老啤酒风格的地区,未来柏林小麦啤酒将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柏林小麦啤酒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beixinxi.com/afhpz/2848.html

当前时间: